“清华简”每年一辑持续刊布 上海出版构筑出土文献高地

最新信息

“清华简”每年一辑持续刊布 上海出版构筑出土文献高地
2023-12-13 17:47:00
2008年,清华大学抢救回一批珍贵竹简,依例命名为“清华简”。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裘锡圭曾这样评价:“近年出土材料中,清华简最为重要,以后还能不能出这样的资料,还能不能出更重要的资料,都很难说。”
  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被埋藏地下的竹书,是继郭店简、上博简之后又一批珍贵的战国竹简,总数多达2300余枚。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(拾叁)》成果发布会近日在清华大学举行,本辑整理报告共刊布《大夫食礼》《大夫食礼记》《五音图》《乐风》《畏天用身》等五篇竹书,均为传世文献未见的佚籍,为研究先秦时期的礼制、音乐及思想提供了新的资料。
  “清华简”入藏后,为协调各方力量从事其保护、整理与研究工作,2009年4月,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揭牌成立。2010年1月,清华简整理报告确定交由新组建的上海中西书局出版。2011年1月,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(壹)》发布,此后基本按一年一辑速度出版,不仅向今人呈现了两千多年前的先秦典籍原貌,更对传世的一批古文献有所补充和订正,为目前学界争论的一些焦点话题提供极具说服力的材料,同时引发更多开拓性学术课题,推进中国考古学、古文字学、古代史、学术史等学科发展。
  此次刊布的第13辑,最引人瞩目的当属《大夫食礼》与《大夫食礼记》两篇礼书。这两篇竹书编连为一卷,分别有竹简51支与14支,前者记载大夫食礼中宾主、傧相的行礼仪节,后者记述行食礼过程中执事者行事的具体礼节。简文词句与《仪礼》相类,行礼的节次与《公食大夫礼》最为接近。这是散失的先秦礼书在战国竹书中首次发现,不仅再现了战国时期礼书的原始面貌,而且体现了楚地大夫食礼的一些特点,对先秦礼制及《仪礼》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。
  两篇音乐类文献内容重要。《五音图》中央绘有一个五角星,其上角对应宫组音名,其他四角对应商、角、徵、羽各组,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分布。五角星图形由“宫—徵”“徵—商”“商—羽”“羽—角”“角—宫”五条连线构成,展示了五音生成的规律,其背后蕴含的思想是“三分损益法”,与《管子》《淮南子》等书记载的五音生成顺序相合。《乐风》分两部分,前一部分记载音律名称,后一部分性质尚难明确。两篇乐书为中国早期乐理体系及先秦音乐史研究,提供了重要资料。
  《畏天用身》是一篇思想类文献,共17支简,内容完整,无缺简,围绕天人关系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展开论述,简文高调宣扬人的主体意识,充分展现战国时代积极进取的精神,为先秦思想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文献。
  近年来,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》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》《玉门关汉简》等一批新见出土文献,相继由上海多家出版机构持续推出。中西书局与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、上海辞书出版社合作开发建设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》电子书平台,自第十一辑起一书一码、纸电同步。中西书局还与清华大学联合主办《出土文献》,成为该领域出版发行的首个学术期刊。在推动“冷门”不冷、“绝学”不绝的长路上,上海出版人与学术界携手前行。上海,这座几乎难觅出土文献的城市,已成为中国出土文献出版高地。
  据悉,“清华简”整理报告总共将出版16辑,目前整理工程已进入攻坚阶段。整理团队表示,将保证每年一辑的出版进度,早日将这批重要材料向社会与学界完整公布。
(文章来源:上观新闻)
免责申明: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,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。

“清华简”每年一辑持续刊布 上海出版构筑出土文献高地

sitemap.xml sitemap2.xml sitemap3.xml sitemap4.xml